笔者按:以美国加征从中国进口产品关税为起点的中美经济博弈,如果不能朝着合作性博弈的方向转变,除了本专栏文章之三中提到的双方对等关税的直接结果外,将会对各自的经济体系形成全面且深度的损害,大概率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将依次探讨这一因果关系,先分析美国,再讨论中国,写几篇短文。文章将计入《中美经济博弈的推演》专栏,每隔三天发布一篇,今天推出第四篇。
周天勇
关于中美关税博弈的最新消息是,2月27日,美国政府表示,将在2月4日加征10%关税的基础上,从3月4日起再加征10%关税。如果实施,届时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水平将上升至40%。
加征关税推启美国进一步通胀可能开始显现。特朗普政府上任前后,2025年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0%,高于市场预期的2.9%;环比上涨0.5%,高于预期的0.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3.5%,高于市场预期的3.2%,环比上涨0.4%,超出预期的0.3%。数据表明,CPI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PPI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通胀的态势较为显著。
由于美国居民消费总额占GDP比重较大,并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加征关税首先冲击的是居民消费。2024年美国GDP总规模为29.2万亿美元,其中居民消费总额约为20万亿美元,总进口为4.11万亿美元,其中直接用于消费的比例约为30%,也就是说进口直接用于消费的货物额为1.23万亿美元。此外,其他进口货物中,根据美国GDP的居民消费比例,约70%不同程度地用于消费品生产的中间品,因此间接和直接用于居民消费的进口货物总额约为3.3万亿美元。突然加征关税,必然会带来正常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波动。
中国是向美国进口消费品数量最大的来源地区。中国2024年对美出口额为5247亿美元,占美国总进口的13%左右。其中80%直接或间接用于美国居民的消费品需求。据有关数据,中国进口在家电、家具和鞋类等家庭用品的美国总进口额中占比超过80%,而中国在这些品类的全球出口份额也超过60%,远超其他国家。短期内,由于其他供应方缺乏足够的产能,这种高度依赖很难通过其他出口国填补。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耐用品和部分非耐用品中占比显著,例如玻璃器皿和餐具(23%)、家电(24%)、鞋类(30%),以及消费电子领域的电话(39%)和摄影设备(24%)。这些品类对关税政策最为敏感,关税上涨对价格的直接传导效应最大。据有关计算,如果关税完全转嫁给消费者,中国商品的价格涨幅可能达到2%-10%,集中在厨房用品、家电、行李箱、娱乐用品、鞋类和电脑设备等品类。
除了上述直接关税因素外,还要考虑国际生产和消费的市场结构。中国是消费品制造供给的最大规模国家,美国是居民购买消费品的最大规模需求国家。中国商品数量最大、质量过关、生产稳定且物流通畅,是美国消费品物价稳定的主要因素。如果中国向美国断供,制造业生产供给转向国内,则全球供求市场将发生变化,其他向美国出口消费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因此,从全球消费品总供需市场结构看,美国加大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的替代力度,不一定能对冲中国产品缺失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此外,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货轮实行加收100万美元的进港费,这将改变向美国运输的竞争格局,导致货物/吨位比下降,消费品价格中的国际物流成本也会上升。
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上3月4日可能对中国进口品加征新的10%关税,若无其他对冲措施,美国2025年3月到2026年3月间,消费者价格的整体涨幅大概率在1.5%-3%之间。也就是说,因中美经济博弈,美国消费者总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处于4.5%-7%之间。
本月6日将发出另一篇短文,“对等关税可能冲击美国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相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