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上一个10年结束的一年,接着就是下一个新的10年。可以说在“十四五”的前四年中,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实验室团队,完成了符合中国渐进转轨国情实际,从定性理论到数理逻辑的构建。从模型到软件,建成了渐进转轨经济“供给-分配-需求”仿真运算系统。2025年第一天开始,笔者设《2025:从数据看中国的增长奇迹与美好未来》专栏,将研究的进展,中国1950年以来的经济数据,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分三篇短文,展示给大家,以回顾中国建国后艰辛探索的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的奇迹,并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今天发出之一,并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来源:天勇谈经济 周天勇
在大学时代,我们在经济学的课程中,学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增长理论。然而,由于体制不同,用其一些主流的增长模型解释和预测,一是说明不了1957-1977年与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距,二是主流模型预测中国未来2035年前的经济增长在2%-3%区间的上下,不可能再有中高速增长。特别是以此未来展望中国,虽然在方法上是科学的,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可能是错误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定性的逻辑看,中国与东欧和前苏联三到五年瞬时转轨国家不同,是一个渐进转轨的人口大国,体制时时在变动。用西方经济学体制不变假定的各类增长模型用来计算中国经济,并不符合我们的实践。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思路去刻画和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产出和增长。一些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学者认为,经济体制变动与GDP增长的因果关系,因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不能数量化为内生的变量,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自2018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时间,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在攻克这一难题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在新一年第一天,这里将渐进转轨国家经济体制与增长因果关系计算最为基础的原理表达如下:
1.转轨国家新增GDP/GDP=生产和需求资源 x(受市场机制配置的分布比例-受计划行政配置的分布比例)x(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生产率和效用状态-受计划行政配置资源的生产率和效用状态)/GDP
2. 转轨国家新增GDP/GDP=土地房屋资源 x(允许市场化,禁止市场化)x 市场化场景中的交易率 x 土地房屋资源价格 x(有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GDP
上述原理,基本从学理上解决了体制因素不能变量化的难题。用这两个基本算式,笔者分类了流动体变量、体制安排变量、资源配置分布变量、资源生产和需求效率和效用状态变量;也推导了体制挡板和体制开关变量、体制扭曲差值、投入但没有发挥作用的投入变量、体制扭曲产出损失、体制性剩余、体制改革产出贡献等等;并通过嵌入体制差值内生变量,改造生产函数,与宏观生产-收入-支出平衡模型相结合,形成了“供给-分配-需求”中国渐进转轨经济计算系统。
上述最为关键的学理进展,研究用了几乎八年的时间。在这新的一年,笔者感恩和怀念我的导师汪祥春先生。他1947-1949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留学,并在攻读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如果没有他将我领进经济学领域,也就没有今天上述学术研究的进展。因而,将这些小小的努力奉献给我的导师汪祥春教授。也感恩我的母校东北财经大学,她使我在那一方校园里求教、读书和学习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虽然,她因种种原因没能进入211,但我坚定地认为她是一所有深厚学术思想基因和现代方法积淀的大学,也期望母校坚守经济科学创新这一财经专业大学发展的本源。中国需要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刻画和解释体系。
新的一年,也祝愿中国,就业增多、居民增收、消费增强和市场景气,经济得以复苏,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