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本次丰收节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将继续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将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举办。
庆祝丰收节,大国粮仓更丰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大国粮仓越来越丰盈。我国用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没有哪个年代,比现在更好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吃饭难题。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我国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也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新跨越,物阜民丰,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沃野中原,千里良田。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业大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多年来,河南主动扛起农业大省责任,为丰盈大国粮仓做出了河南贡献。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同时,河南秋粮产量增速居粮食主产省第一,创历史新高。
中原有“粮”策,落实党政同责,藏粮于地,向高标准农田要粮食。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土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有了高标准农田才会多打粮食,产好粮食。近年来,作为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中原粮仓”,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摆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攻坚克难稳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突出抓好防灾抗灾减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在藏粮于地方面,河南积极建造高标准农田。2023年度全省各级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47.4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255万亩,提升改造面积28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8万亩;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河南打好藏粮于地组合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每年新建或提升500万亩以上,“十四五”末全省高标准农田达到8000万亩。今年,省财政继续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筹措下达补贴资金107亿元,提高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积极性。高标准良田的加持,为中原粮仓的丰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有“粮”策,藏粮于技,向优良品种、智慧农业要粮食。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培育出自己的金种子。打好藏粮于技组合拳。加快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攻关、良种繁育提升和龙头种企培育四大工程,夯实种业创新发展基础,打造全国育种、制种、供种新高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挖掘科技增产作用。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当今,科学种田、智慧种田正在成为中原大地新景观,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蕴含着更多的现代科技因子。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农机补贴高效而精准。今年,中央财政下达河南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27亿元,河南又拿出近5亿元,重点补贴高性能播种机、大型智能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在智慧农业方面,河南积极实施无人机喷洒农药,积极推广喷灌技术,智慧农业的发展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新动能。
庆祝丰收节,中原粮仓更富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第七个农民丰收节翩然而至,主会场选择在河南开封,这既是对河南农业大省的最高奖励,更是对河南农业工作的充分肯定。庆祝丰收节,锣鼓敲起来,欢庆五谷丰登;秧歌扭起来,庆祝大国粮仓更丰盈、人民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