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梅双
作为管理闲置资金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不减,但投资风格更趋保守。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28日,100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持有理财产品个数合计11460个,认购金额合计大约7411亿元。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偏好在降低。一方面,一度以回报率较高著称的信托理财认购企业减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流动性好的短期理财产品需求增加。
受访人士认为,在金融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面对“闲钱”投资的多元化选择时会更冷静,或压缩可投资闲置资金数额。此外,部分公司增加回购和分红力度也成为资金去向的重要分支。
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
据统计,2023年A股共计126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12604.93亿元。理财产品类型包括结构性存款(包括Wind资讯统计口径下的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下同)、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等,整体来看,超八成都是风险低的结构性存款。
今年以来,截至10月28日, A股共计1006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总金额7410.98亿元,企业数量和认购规模较去年均有一定幅度下滑。其中,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逆回购、基金专户的产品类型占比分别为80.72%、8.74%、6.11%、1.04%、1.76%、1.46%、0.17%,整体配置结构变化不大。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下降,主要还是与手工补息相关,同时也是上市公司风险偏好降低的表现。”上海地区一家私募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自2023年以来,虽然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但由于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仍存在部分银行为企业提供高收益结构性存款或者补息存款的情况。
根据手工补息相关规定,对于之前已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付息日将不再支付。为确保整改效果,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并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工作。在此背景下,大量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购买的高息存款、存单均被整改。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1006家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903家公司购买了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认购金额合计约5982.12亿元。拆分来看,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至今(截至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认购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分别为1704.32亿元、2409.81亿元、1867.99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从北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了解到,受到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及手工补息整改的影响,今年二季度以来,公司类客户明显增加了对存单替代类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需求。“近期来询问短期、低波产品的客户很多,一些上市企业风险偏好很低,并且对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要求很高,对信用风险特别敏感。”上述理财公司人士介绍。
认购信托规模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曾因产品丰富、投资回报率高等因素受到上市公司青睐的信托理财,今年以来有降温趋势。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去年A股共计有64家上市公司认购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230.83亿元。单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最低100万元。其中,有25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超过1亿元,最高单家公司认购金额超60亿元。
不过,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的热情有所下降。截至10月28日,今年内仅有35家公司发布认购信托产品相关公告,认购金额合计130.51亿元,在认购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方面有明显下滑。认购规模方面,海信家电认购金额最高,达76.74亿元,认购笔数42笔,产品发行方主要为百瑞信托、陕国投信托等。
海信家电今年8月底发布H股公告—认购理财产品,于2024年7月15日至2024年8月27日期间,公司的非全资附属公司空调营销公司(青岛海信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冰箱营销公司(广东海信冰箱营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认购方订立百瑞信托理财协议,以认购百瑞信托理财产品,认购金额为15.4亿元。
近两年来,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频现。成都路桥此前发布公告称,四川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经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路桥合计购买中铁信托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1.56亿份,对应金额1.56亿元。关于该信托计划的购买理由、安全性、流动性等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也未及时披露信托计划及相关信托贷款发生延期兑付、逾期情形,且年报中关于信托贷款续期的披露不准确。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年初,超20家A股公司发布“踩雷”信托理财相关公告。
“最近我手头不止一家客户明确表示,不要投资信托类产品,他们比较担忧信托产品违约风险。”上海地区一家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类客户对信托理财的喜好有所降温,尤其是央企、国企类客户。
“从整体购买数量和金额来看,上市公司信托理财整体呈明显降温态势。”有受访专家表示,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需要根据公司日常经营、发展战略合理规划闲置资金使用,在选择投资标的、期限、风险等级等方面严格把关,需要提升闲置资金专业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散投资风险。
谨慎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总体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风格趋于保守。除了选择理财产品时更谨慎,部分公司可投资闲置资金规模亦缩水,已下调投资理财规模上限。
以中南建设为例,公司4月底发布公告称,2024年将在9亿元资金范围内进行委托理财投资,投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和货币型基金等低风险产品。公告显示,去年这一投资额度为14亿元。另一家公司长盈通2024年计划使用总额不超过3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相较于2023年投资限额下调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用途和目的愈发受到投资者关注。
例如,有投资者向丛麟科技提问,公司公告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具体是何种理财产品?对此,丛麟科技表示,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风险,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合法金融机构发行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理财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等。
还有投资者“质问”上市公司为何用“闲钱”买理财,却不回购公司股票。面对相关提问,有上市公司回复,公司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理财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阶段性自有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公司现金资产收益,有效降低财务成本,为公司和股东谋求较好的投资回报。
业内专家认为,在目前较复杂的经营环境下,部分公司下调投资理财规模额度与“捂紧钱袋子”的意识有关。上市公司适度增加现金储备,便于增强抗风险能力。另外,更多的上市公司在监管要求下调整分红机制,分红比例和金额创新高。由此,上市公司自有资金有了更多去处。
据记者观察,今年A股公司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加大对投资者的回报力度。据半年报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共有超670家公司推出中期分红计划,涉及分红总额约为5300亿元,分红公司数量及金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对于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应当辩证看待。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现金流较充裕,通过理财投资,能够让闲置资金获得资本增值,只要做到依法依规,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贪大求多,过度投资且理财能力不足,导致主营业务发展受阻,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上市公司理财行为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