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消息,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分享3点意见。他指出,核能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已开启核电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核能合作,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他谈到,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417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接近4亿千瓦,年度发电量创2.8万亿度的历史新高,占总发电量的9%。全球在建核电机组65台,装机规模达7260万千瓦,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核能在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转型等方面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可。
杨长利表示,核能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在能源系统碳减排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在考虑铀矿采冶及核电站退役治理后,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2025年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显示,核电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因子仅为6.5gCO2/kWh,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他指出,核能在保障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和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煤电发电量占比逐步降低,核电作为高效稳定、不受自然条件制约的低碳能源,在承担基荷、提供电网安全支撑、应急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性支撑电源。核能可以规模替代燃煤、燃气供热,开展海水淡化、制氢等,提供多元化低碳能源产品及服务,助力居民采暖、炼钢、化工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杨长利介绍,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中国核能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预计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到1.1亿千瓦。中国核电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核电安全运行业绩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总规模升至世界第一。2024年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中国核电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大陆地区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根据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最新的全球核电机组业绩指标数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核电机组指标82.18%达到优秀值(前1/10),84.79%达到先进值(前1/4),92.07%达到中值(前1/2),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杨长利谈到,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全面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已有7台机组投入商运、26台机组核准在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已分别于2023年、2024年底投入商运。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一体化供热堆、浮动堆、气冷微堆研发设计有序推进;环流三号、东方超环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新突破。(刘丽丽)
花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