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活力四射
记者手记
这里的每个“第一”
都通向世界
记者 严曦梦 宋薇萍
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秉持“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诞生了众多“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标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浦东新区的“第一”清单仍在延伸。从率先探索建立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到全国首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再到创设再保险登记交易规则体系……在制度创新能级的持续跃升中,浦东与世界的距离不断拉近。
4月18日,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大厅内,中国太保、中国再保率先合作进场交易签约,预估交易规模约30亿元,创下中心成立以来单笔交易额最高纪录。
再保险集中进场登记交易,被视为我国“弯道超车”打造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关键一步。浦东新区在临港新片区启动国际再保险功能区以来,“首单”“首创”频出,截至目前已集聚专业再保公司5家、直保公司再保运营中心17家、经纪公司4家、交易席位6家。一个要素丰富、交易活跃、生态完善的再保险功能区正在加快成型。
“首单”也发生在制造业领域。近日,2台沃尔沃旧液压泵主泵从浦东机场运抵沃尔沃再制造车间,迎来设备“新生”,标志着全国首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再制造业务在浦东落地。“保税再制造业务是沃尔沃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亚太地区只有上海具备承接能力。”沃尔沃建筑设备有限公司后市场副总裁陈朝平表示。
作为先进制造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保税再制造、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模式,正加快推动制造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在全球先进制造版图中,浦东用创新不断强化话语权。
不仅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同样持续推进。近年来,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摩根大通、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先后落户浦东,全国首家外国仲裁机构业务机构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获准登记,首批增值电信扩大开放试点在浦东全域实施。金融、仲裁、通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正逐步将浦东塑造成全球资本和规则的汇聚地。
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上,浦东同样率先破题、加快探索。国内首个可交易数字资产、首批数据交易链率先在上海数据交易所落地,2024年上海数交所挂牌数据产品数超5000个,全年数据交易规模突破50亿元,为企业对接金融服务授信金额超过7亿元;气候投融资完成首个项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交易改革实现首单突破;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积极探索数据跨境监管机制,今年2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版)》对外公布,涵盖金融、航运、商贸三个领域数据,标志着上海在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服务创新改革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制度型开放也为贸易带来实效。记者获悉,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一年多来,80条措施已基本落地,大批企业从中受益。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新增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企业102户,其中外资企业39户。加上原有的企业,共有202户外资企业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享受该减免政策的企业数量占比达57%,占总减免额的70%以上,充分显示出政策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的积极作用。2024年,浦东离岸贸易规模达到900亿美元,增长75%。
潮涌浦江,奋楫扬帆。今天的浦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活的实践和更深远的谋划,持续刷新“第一”的内涵,以一项项制度突破与改革创新,站上全球创新舞台的中央。
花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