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基金四季报 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期:2025年3月31日
鲍无可旗下“四只基金”密集增聘中生代基金经理
根据景顺长城基金公司4月12日发布的公告,鲍无可管理的四只产品全部新增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期:2025年4月14日
此次增聘的基金经理均为景顺长城内部培养的中生代骨干,且集中在一天内完成公告。同一时间,全行业单日有超40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包括易方达冯波等知名人士。密集的人事调整引发市场对基金经理流动潮的关注,而鲍无可的动向尤为受到瞩目。
增聘背后:离职猜测与行业转型双重驱动
尽管景顺长城尚未对鲍无可的去留作出回应,但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增聘可能释放多重信号。
首先,基金行业惯例显示,核心基金经理离职前,公司通常会提前增聘共同管理人,以平稳过渡、减少对产品规模的冲击。例如,2022年兴证全球基金董承非离职前,其管理的产品曾增聘谢治宇协同管理。鲍无可作为景顺长城权益投资的“招牌”,若其离职,公司需提前布局以降低影响。其次,截至2024年末,鲍无可管理规模近200亿元,且四只基金覆盖A股、港股及全市场选股,策略差异较大。增聘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或为细化分工、提升管理效率。例如,邹立虎擅长周期股,可能强化沪港深精选的港股资源板块配置;刘苏的成长风格则可与鲍无可的防御性策略形成互补。再次,或是行业“去明星化”的合规考量。近年来,监管层多次要求基金公司淡化个人光环,强化团队管理。景顺长城此次调整可能意在顺应政策导向,通过“老带新”模式降低对单一经理的依赖。此外,鲍无可管理的能源基建混合等产品规模已超百亿,增聘基金经理也有助于符合监管对“规模适度性”的要求。
年内已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离任,比如宏利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王鹏“、双十基金经理”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等纷纷离任。
对于持有鲍无可管理基金的投资者,业内建议保持冷静,避免跟风操作。人事变动不一定导致业绩下滑,部分增聘的基金经理如刘苏、张仲维、邹立虎等已有多年经验,且公司投研团队或能提供支持。投资者可观察未来1-2个季度的净值表现,若新任基金经理风格与自身风险偏好不符(如从低波动转向高弹性),再考虑调整持仓。同时,需密切关注景顺长城后续公告及基金定期报告,了解基金经理具体分工。
总之,景顺长城此次密集调整,既是基金行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常态,也可能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时代”转型的缩影。对投资者而言,与其过度解读个人动向,不如回归投资本质——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产品,并优先考虑投研团队稳定、人才储备充足的基金公司。鲍无可若离任,将是行业“去明星化”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而其背后的团队能否接住考验,市场将用时间验证。
花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