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天信息网科技 闫妍
期数:No.69
嘉宾:为旌科技CEO郑军
当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风暴,将12颗摄像头塞进10万元以下车型时,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神经都被触动了。
为旌科技CEO郑军是海思系“老兵”,曾任海思上海分部部长和Kirin芯片及技术开发部副部长,成功完成Kirin920 到Kirin990 5G等Kirin全系列芯片交付,支撑华为中高端品牌手机的成功商用。
2020年,他创办了为旌科技,专注于高端智能SOC芯片的研发与创新,已发布的VS919H/VS 919/VS919L 3款智能驾驶芯,可覆盖通勤NOA,高速NOA,HPA,APA等智能驾驶应用,另一产品线发布的VS859/ VS839/ VS835/ VS819L/ VS816/ VS815等6款芯片产品,覆盖600万到3200万像素的中高端智慧视觉市场。2025年1月,为旌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融资,由深创投、临芯投资和明势资本等机构持续投资。
郑军向《科创100人》栏目表示,“比亚迪发起了智驾平权,将战火迅速引入到中阶智驾,吉利、奇瑞等迅速跟进,推出了千里浩瀚、猎鹰智驾等进行应对,但在纯视觉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这么激进,对行业有利也有弊。”
他具体谈到,有利的地方在于,以比亚迪的体量和声量会大大加速智驾的普及,中国厂商有望在这一波竞争中取得全球领先;而产生的弊端,则是将技术的竞争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成本能力弱的就被卷死。“从卷技术迅速的到卷成本,如何坚守质量底线,持续把体验做好,对整个产业链都是巨大的挑战,”郑军直言。
一、DeepSeek冲击,将对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随着DeepSeek等轻量化大模型的崛起,智能驾驶芯片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范式转移。这场变革不仅动摇了"算力至上"的传统认知,更将重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格局。
“英伟达能成为全球第一的公司,是因为大家相信未来的竞争是算力的竞争,算力越大越好。然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其实打破了英伟达的叙事逻辑,它低估了算法的迭代速度,也证明端侧的算力并不是越高越好。”郑军指出,“这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智能驾驶芯片的规划,大模型轻量化,尤其是视觉/多模态大模型轻量化,有可能成为最优解。”
在他看来,DeepSeek的出现,证明了算力不是越大越好,而大模型轻量化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他进一步谈到,DeepSeek最大的参数量是671B,而最小的可以降到1.5B,这意味着端侧算力的要求大幅降低。相应地,对硬件算力的要求也变低了。例如,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售价500美金,但中算力芯片的价格差不多就只要四五十美金,只需要1/10的价格,这使得10万左右的车型也能够很好的拥有智驾能力。
郑军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开始“智驾平权”和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智驾开始真正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标配,惠及所有车型。
对于当前市场上一些企业一味堆叠算力、增加系统成本的现象,郑军直言不讳地讲:“如果NPU算力与带宽不匹配,芯片的实际性能将无法充分发挥。即使标称算力很高,实际运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些非科班出身的公司设计的芯片容易出现不均衡的问题,片面追求高指标,却忽略了整体性能的平衡,有点像小马拉大车,其实一个好的芯片不能仅看指标。”
二、性价比困局下的芯片创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智能驾驶技术正成为车企角逐的新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芯片作为智驾系统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比亚迪在10万元车型上配置12个摄像头时,整个行业都震惊了,要知道特斯拉也只不过配了8个摄像头。”在郑军看来,这场“智驾平权”运动正在将行业竞争从技术比拼,转向成本的厮杀。
为应对这一挑战,为旌科技推出的VS919系列芯片,主要瞄准的是10-15万元的车型,主打单芯片行泊一体解决方案。“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用一颗芯片完成多颗芯片的工作。”郑军解释道,该芯片通过创新的异构架构设计,将CPU、NPU、GPU、DSP等多种处理器集成在一颗芯片上,不仅降低了BOM成本,还简化了域控制器的板级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VS919系列芯片的典型功耗控制在10W以内,支持自然散热设计。“这意味着车企可以省去风扇、水冷等散热设备,进一步降低成本,”郑军补充道。
他坦言,“为旌的降成本思路不仅仅是从芯片层面考虑,而且站在主机厂的角度从系统层面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降本方案收益更大,并且可以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同样优异的智驾性能。”
随着车企全栈自研逐步回归理性,汽车智驾芯片行业迎来快速洗牌,洗牌后的市场格局将呈现哪些新特点?
在郑军看来,手机行业十多年充分竞争形成的“芯片-系统-终端”分工生态,正是汽车智能化的终局写照。“主机厂全栈自研这件事,除了特斯拉之外,国内主机厂很难复制,每个领域很不一样,很难前瞻性去看到所有技术的变革,比如芯片专家很难比算法专家更清楚地看到一个算法的迭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芯片层面的技术迭代方向,每个行业要有非常深刻的行业积累,才能拥有专业度和前瞻性,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匹配未来的需求。”
所以,他相信,随着智驾技术的逐步普及,对于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有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也需要专业的人来应对。“主机厂、算法公司和芯片公司,各自的能力模型很不一样,主机厂传统是做机械的,软件精于算法,而我们是半导体行业,大家都是非常大的产业链,很难有一个通才,大家只有在各自的领域做精做深,再配合深度的协同合作,才能打造出极致体验的产品。”
三、国产芯片厂商如何应对特斯拉FSD入华?
2025年2月,特斯拉将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正式推入中国市场。这款曾被马斯克称为“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狼来了”的集体讨论。
特斯拉FSD入华挑战,国产智驾将如何应对?
郑军坦言,智驾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特斯拉在引领,国内车企的智驾能力与特斯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4年,特斯拉FSD12发布,高阶智驾从基于规则的竞争,迅速转向了端到端大模型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在于云端算力、数据、算法,特斯拉当前是100Etops的云端算力,领先了国内的主机厂一个数量级,再加上美国对英伟达芯片的禁售,其实对国内厂家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突围是个难题。”
但他也表示,好在有数据本地化的原因,给到了中国厂商一点时间去追赶。
“中国市场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智能汽车市场,我们本土企业天然拥有较好的市场资源和政策红利,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本土企业快速赶上甚至超过特斯拉。”郑军还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分工合作才能更有效的整合资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最高效的提升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如果每个企业都什么都做,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他还向《科创100人》栏目表示,未来如果只做汽车芯片的芯片公司是很难生存的。“芯片的供应链端的逻辑非常简单,量大则供应链成本才能降下来,中国汽车芯片领域不会有很多家,这是量决定的,最终通过洗牌之后可能也就剩三四家,如果只有汽车芯片就很难在竞争长跑中生存下来,因为供应链端没有优势。”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为旌的产品战略是基于“视觉+AI”的技术底座打造面向各类端侧AI应用的芯片,智驾芯片只是为旌产品家族的一员。
郑军最后还谈到,国内汽车领域还需要蛮长时间进入理性阶段,到达长期共赢的状态是需要点时间的。“我们的观点始终是各个领域要分工与合作,大家能作为一个长跑者,这才是一个健康良性的产业发展生态,也只有这样的产业生态,才能有效面对特斯拉等国外企业的竞争。”
花花编辑